欢迎登录bet007体育在线投注门户网站 黑龙江省政府 哈尔滨市政府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八章--第十四章)
作者:延寿县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3-06-21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原则,建立环网相联、快捷畅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构筑高起点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县公路现状,全面建成“十纵、五横、四环”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以县城为中心成辐射状连接乡镇,以乡镇为节点成辐射状连接村屯的交通网络格局。通过对全县10个出口路的拓展,畅通与周边市、县的连接,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升级改造干线公路。围绕铁通公路、延中公路、宁延公路、延元公路、尚延公路升级改造,优化公路网络建设,提升路网功能。铁通公路升级为高等级公路,成为我县境内交通主动脉,改造总里程57.4公里。完成延中路、宁延路、延元路等县级出口路升级改造,延中公路、宁延公路由三级升为二级,延元公路由四级升为二级。完成宾平公路、尚延公路、加永公路、延中公路(南线)、延新公路、铁双公路、永太公路、新青公路加宽改造,将原有乡级公路提升为县级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有利于路网结构优化和服务水平提高、有利于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设以延寿镇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圈”,打造县域交通干线,建设旅游路和资源路。同时结合国家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公路建设、支持商品粮基地公路建设等政策,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彻底解决断头路、连接线、延长线及硬化等问题。五年建设农村公路347公里。
  --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及公路养护工程建设。按照科学发展、合理规划的思路,新建14个标准化公路道班,加强公路养护设施建设,提高公路养护能力。“十二五”期间,购置养护设备93台套,建设交通治超检测站点一处。维修完善铁通公路、延中公路等5条县乡公路安全警示标志32处。
  --重点桥梁建设。“十二五”期间,在蚂蜒河沿岸延河镇兴安村段和六团镇凌河村段新建跨河大桥;建设亮珠河天台桥;改造维修蚂蜒河延寿大桥、平安大桥和柳树河光荣桥。

第二节  中心城镇建设

  加强城镇规划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坚持大手笔规划、大资金投入、大力度拆迁、大规模建设,打造北方园林城和卫生城。
  --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以老城区为依托,逐步向南、向西拓展空间,在建设风格上充分体现地域厚重的历史文化,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坚持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和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以超前发展理念规划城镇建设总体布局,重点完成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为打造滨水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实现有序开发提供依据。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定位,以大众综合广场建设为拉动,打造东部商贸物流区;以工业园区和新行政区建设为拉动,打造西部工业和行政中心区;以体育中心改造升级为拉动,打造北部文化体育区;以蚂蜒河沿岸开发为拉动,结合沿河景观大道、绿化长廊建设,打造南部景观休闲区,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到2015年,延寿镇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0.92平方公里。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年均增长25%以上,增强承载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镇道路、公共交通等各项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路网、电网、水网、热网及市容配套设施。深入推进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及公园、广场建设等市政工程,打造一批大气、靓丽的城镇新景观,彰显宜居生态、人文和谐的城镇新形象。逐步完善小区绿化、活动场所、健身器材等设施,实现小区建设标准化。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结合土地挂牌出让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方引进开发资金,加快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十一项工程建设:一是城镇道路改造工程。 硬化城镇巷道20万平方米,巷道硬化率达到100%,铺装人行道板24万平方米,人行道板铺装率达到100%,安装路边石8万延长米。二是休闲广场建设工程。新建休闲广场5处,总面积4.2万平方米。三是城镇绿化工程。新增城镇绿地1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镇硬化街路绿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区、庭院绿化率达到70%。四是城镇给排水工程。实施长寿湖、蚂蜒河水源地保护工程,完成长寿湖至延寿镇供水厂18公里输水管线复线工程和镇内配水管线40公里建设工程。实施延寿镇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完成排水管网铺设30公里。五是城镇供热工程。完善供热体制,新建区域性热源厂1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六是城镇供气工程。启动城市燃气建设工程,燃气用户达到9000户。七是城镇水务治理改造工程。实施城镇内五条水系治理改造工程。八是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新建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1处,日处理能力达到200吨。九是城区建设扩建工程。以老城区为依托,城市开发建设逐步向南、向西拓展空间,实现“一河居中,两岸繁荣”城市建设新格局。十是商贸、行政中心建设工程。建设西城区商贸服务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带动西城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十一是城镇公共交通工程。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辟建公共客运交通线路2条,组建公共客运出租公司2个。

第三节  城镇抗灾工程

  建设蚂蜒河南、北堤防等防洪设施,提升延寿镇的防洪标准。构建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镇疏散空间单元结构布局,形成完备的防灾疏散空间体系。加强救灾应急队伍、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等工作体系建设。

第九章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继续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积蓄可持续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两荒植被覆盖率达到90%,村屯绿化率达到90%;水土流失治理达到65%以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覆盖率达到8%以上; 全县有机食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达到耕地面积的60%以上;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以上,新建扩建自然保护区2处,农用节能工程普及率达到80%以上,污染治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气化普及率达到70%以上,烟控区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餐饮业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第一节  提升节能减排绩效

  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开发引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建立多元环保投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第三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以防治大气、水、土壤污染为重点,强化污染物减排,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大气、水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土壤面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章  社会事业与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延寿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城市。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第一节  社会就业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拓展就业领域,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大力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以政府培训为主体,以专项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辅的就业培训体系。发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作用,集中培训产业工人,提高就业能力。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为扩大就业提供优良政策环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大就业援助量,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年均新增就业2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二节  社会保障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扩大城乡低保、医保和社保全覆盖成果,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强化商业保险的重要补充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扩大城镇住房困难群众政府补贴范围,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推进廉租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供暖、法律援助、突发性灾害、重大疾病、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和创新慈善组织形式,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加强和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加大养老事业的政府投资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完善面向大众的各类福利政策,提高全民福利水平。2015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第三节   教育事业

  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加大教育网点整合,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日常管理,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搞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彻底改造D级危房,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
  --加快教育发展。到2015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健全成人教育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成人教育体系。
  --改善办学条件。逐年加大政府投入,城乡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经费标准等方面缩小差距,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科学谋划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适时撤并村级教学网点。搞好中小学校舍新建维修改造规划,从薄弱乡校开始,分批、分年度逐步改造完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对人口集中、生源较多的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进行改扩建,加快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县内幼教中心的建设步伐。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率达到85%以上。
  --加快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全员培训,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全员培训与骨干研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本地培训和外派学习相结合,由“传授式培训”向“研究式培训”转变,名师、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逐年增加新教师,不断改善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现有,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使教育性、艺术性、知识性和系列化、层次化、主体化达成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打造校园文化。广泛建设学校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育人品位,增强文化育人氛围,加快形成“一校一品”的育人风格。

第四节  医疗卫生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时完成医药卫生体制转换,强化卫生职能。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院长负责制和内部聘任制。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试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巩固扩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成果,努力把村卫生所建成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体系。疾控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B类仪器设备配置率、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完善工作方案,实行项目管理,健全疫情监测、筛查、报告制度,落实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肝炎、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完善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建立慢性病监测防治网络,健全精神病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健全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经费的比重,建立科学完善的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健全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实施各项卫生执法监督,公共卫生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专业卫生监督员达到85%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本科学历达到30%以上,80%以上乡镇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四是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组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满足急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心理行为干预和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需要。五是健全完善爱卫防病体系。新建标准化卫生厕所3000个,农村改水受益5000人。地方病监测率达到100%,职业病监测率达到95%以上,结核病涂阳患者治愈率85%以上。六是完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强化县级中心医院建设,努力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在四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120急救分站,强化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功能。七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农民自愿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保持在150元,年补偿资金总额达到1900万元,报销最高封顶线达到7万元。八是完善中医药诊疗服务体系。强化县中医院专科建设,突出中医领先地位,开展中医康复治疗。其他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开展中医服务。村卫生所至少有1名中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个重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完成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全面实施村级卫生所改扩建,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为106个村卫生所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完成乡村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成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结防所、延寿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整合;完成监督所、新农合办业务用房建设;建立3个社区服务中心。

第五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认真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依法行政,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7.8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参与“三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到2015年,完成安山乡、玉河乡、寿山乡计生服务站建设,乡镇服务站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计生服务室功能,村计生服务室建设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加大生殖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预防出生缺陷,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评估和干预。大力提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一级出生缺陷干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第六节  城市管理

  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城镇管理新格局。深入推进“三优”创建,加强裸土地面治理和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全面整顿市场营销、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秩序,打造整洁规范、清新靓丽、安全有序的市容环境。强化产权单位、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职责,形成制约有效、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物业管理机制。加强小区、楼院、楼道日常管理,创造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

第七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群防群治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健全以公安机关为主力,乡镇为主体,村级治保组织为骨干,以农村十户联防和治安防范承包责任人为基础,以治安巡逻和单位内保为补充的城乡治安防控网络,实现县、乡、村(社区)监控网络全覆盖。全面加强重点部位、公共场所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量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巩固禁毒“零种植、零产量”成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创建国家级平安县。 

第十一章  实施科技强县战略

  加快推进科技强县、人才强县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人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主要指标力争在全市所属县市晋位升级。

第一节  加快高新技术研发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的联合技术攻关,鼓励支持高校科技人才进驻工业园区创业,鼓励科技创业者以知识产权、专有技术、高新技术成果等非货币财产出资注册一般性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在县域工业中的比重。积极推进企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携带高技术成果来我县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和产业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县集聚。积极协调做好“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期满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

第三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集中力量在食品、纺织、制药、机械加工、新型材料、新能源、环境与生态、生物工程、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鼓励高技术企业落户园区,促进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尽快产生集聚效应。重点抓好高技术企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大项目。加快发展农业、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带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新机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体系。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到2015年,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村镇银行做优做强,积极培育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工业投资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通过规划、产业政策、信息发布和市场准入,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备案制。

第二节  财税体制改革

  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完善财政持续增收机制,确立以工业财源为主体,农业财源为基础的财源结构,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201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
  --培育和壮大实体财源。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地方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组建总部经济创业中心,加强商贸流通型税源管理。围绕增值税、营业税等重点税种,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确保应收尽收。加强对事业性收费单位的管理,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规范资金管理,挖掘增收潜能。鼓励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新兴后续财源。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扩大享受转移支付范围和总量。
  --确保民生项目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投放重点,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等项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困难群众救助、城乡居民住房、社会养老保险、就业等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
  --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完善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体制改革,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确保收支平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投放重点,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全力保证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保证正常运行经费支出。加大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节  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科学界定县、乡(镇)、村经济社会管理权,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创新探索实践雇员制。完善横向协调机制,加强机关和窗口单位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八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提高政府执行力。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方便企业、群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重点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开发商与群众利益协调、上项目办企业、城市管理执法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权威的横向协调工作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重点解决供热、供水、教育、文化、卫生、公共交通等体制机制问题。在行政服务方面,重点抓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全面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和服务方面,重点解决市容环境、清冰雪、庭院建设、业主委员会等问题。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问责制度,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第四节  社会体制改革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保健领域,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依法强化对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节  农村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土地集中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和土地担保中心。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

第十三章  改善发展环境

  把改善发展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政通人和的稳定工程”、“长治久安的平安工程”,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延寿大发展、快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证。

第一节   优化司法环境建设

  落实依法治县,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全面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和建设项目要让群众知情、受群众监督、使群众满意。加强法制建设和检察、审判、行政监察工作,推进普法宣传教育,优化法律服务,增强全民法制观念。

第二节  优化人文环境

  着力营造珍视信誉、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发展环境,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与人为善、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重点加强诚信建设,有效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建设诚信政府,坚持依法决策,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推行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探索建立以数据收集、使用和披露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第三节  稳定安全生产形势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突出抓好城乡道路交通、防火安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以食品、药品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健全事故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

第四节  强化信访维稳工作

  以强化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规范信访秩序为重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为目标,全力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健全县、乡、村、屯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强化基层信访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化解矛盾能力。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追究、目标考核等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形成信访维稳长效机制,力争进入全省乃至全国信访维稳先进县行列。
  
第五节  城镇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建成“科学决策、指挥统一、资源整合、社会和居民互通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置系统。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三级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系统建设,确保对各类灾害反应灵敏、信息畅通、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应急救援、处置得当,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需要。

第十四章  确保规划纲要的实施

  本《纲要》经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将呈报县委全会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确保《纲要》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第一节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纲要》中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县乡两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实施环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纲要》中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全力实施“四区”战略,努力打造优势产业区域经济核心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基础环境建设样板区、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为实现“五年换新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纲要》提出的发展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居民收入等重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第二节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依据《纲要》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把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落到实处。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按时实施,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   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跟踪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县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