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bet007体育在线投注门户网站 黑龙江省政府 哈尔滨市政府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延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二章)
作者:延寿县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3

 

  “十一五”时期,是延寿县发展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富民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新世纪第一个五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发展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既定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3.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5.7%,年均增长6.3%,人均GDP达到5273元,年均增长6.0%。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4.73亿元、4.72亿元和4.05亿元,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41.6%、30.7%和35.5%,年均分别增长7.2%、5.5%和6.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33.6:36.3:30.1调整为35.0:35.0:30.0。财政收入实现5583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8%,年均增长3.2%,人均财政收入218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4.6 %,年均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6.16亿元,比“九五”期间净增1.64亿元。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五”期间,我县加大农业投入,建成了一大批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粮食总产稳定在3.5亿公斤左右;大力发展了优质米、亚麻、万寿菊、烤烟、畜牧、中药材、食用菌、瓜果蔬等特色产业,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十五”期末,我县农业总产值实现9.1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33.6%,年均增长18.5%。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十五”期末,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4.6亿元,增加值实现4.27亿元,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35.5%和35.6%,年均分别增长 6.3 %和6.3%。规模企业实现产值2.25亿元,增加值实现0.96亿元。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品销售率达到95.59%,比“九五”期末提高7.8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九五”期末降低30.3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纺织、制药、食品、酿造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0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5.3%,年均增长6.2%;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4.2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6.9%,年均增长8.0%;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589户,从业人员达到18595人,比“九五”期末分别增50.3%和41%;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完成了政府信息中心网络以及科信、农业、气象、教育等专业网络建设,在全县搭起了公众信息网络平台;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先后开发建设了城北公园、欣悦山庄等旅游景区。同时,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中介服务、房地产、保险等产业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五”期间,实施了加信灌区农业开发工程、新城水库田间配套和人畜饮水井、亚麻喷灌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业抗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新建通村公路10条123公里,桥287米/12座,涵280道;建设1条67.6公里的三级通乡公路。实施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项目,完成了49条主次巷道的硬化工程,硬化面积16.15平方米;新铺人行道板61327平方米;建设楼房60栋,面积45万平方米;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西大沟治理、山河公园、影剧院、文化广场、继嘉广场、工业园区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中和、加信、青川等乡镇的主干道硬化任务和部分乡镇、村屯的给排水工程;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城网改造工程,全县年用电量由“九五”期末的7500万千瓦时上升到1.2亿千瓦时;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用户由“九五”期末的8000户增加到3.5万户,全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明显提高。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我县各项改革全面启动,政府转变职能步伐加快,全面推进了机关、乡镇和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大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力度,规范了政府审批制度,审批事项精简比例达到47%。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人员387人,年减少财政开支396万元。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完成45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民负担明显降低。财政体制、医疗体制、农村体制改革扎实有效推进。完成了乡镇合并工作,由原来15个乡镇合并为9个,176个行政村合并为106个。

  --对外开放取得重要成果。“十五”期间共引进项目245项,其中新上超千万元大项目16项,超亿元项目1项,引进资金总额13.67亿元,其中引进资金8.65亿元(引进外资1410万美元),争取资金5.0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扶贫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960万元,完成了 21所、6.2万平方米危房改造,新建了职教中心教师楼、一中实验楼等一批基础项目,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和41%。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以预防保健和农村医疗卫生为重点,建立了突发应急机制,加强了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十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了5.34‰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3%以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02年3月我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县。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明显成果。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十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55元和3801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69.3%和61.1%,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0%。城镇人口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储蓄存款由“九五”期末的7.5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6亿元。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1.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1平方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十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总量小,质量差,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立县立乡企业少,对财政的贡献不大;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的优势还不够明显;财源建设滞缓,自有财力不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载体功能不强,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文化体育、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不健全。三是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吸纳再就业能力不足。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四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对我县国有老企业拉动力不足。国家政策对县级企业推动明显不到位,我县虽经几年申报立项调整,但没有实际成效。六是省级、市级规划的经济走廊和经济发展辐射圈,我县都不着边际,没有列入蓝图。另外,因地理位置不优越等原因,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不利因素明显。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我们在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清楚的看到了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一是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在“十一五”发展黄金期,尽管经济社会将实现更快发展,但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很难实现大幅度增长,按照我县现在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到“十一五”结束,我县与其他县(市)相比,经济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存在越拉越大的危险。二是世贸组织保护期结束后,我县农产品、地工产品生产将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特别是欧美等国家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将严重冲击我县亚麻纺织主导产业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随着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社会保障支出、公共事业支出将进一步加大,财政将面临收入与支出的双重压力。四是“十一五”时期,我县发展将进入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关键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处理不当,不仅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摇摆,而且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还面临着保稳定的巨大压力。五是能源压力大。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投机资金的借机炒做,“十一五”期间能源价格还会不断上涨,我国未来将会继续实施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继续存在,这使我县面临能源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长途运输的巨大压力。

  (二)面临的机遇

  一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等,都是我县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二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的政策机遇期。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十弱”县、革命老区县,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集中投入的机遇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交通、土地、环保、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资金投入,这对我县而言是难得的资金投入期,我们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将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扶持,政策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成效将更加明显;四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县产出效益收获期。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将相继达产,一大批农业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将发挥作用,生态效益进一步显现,纺织、食品、制药等几大支柱产业将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彻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务实创新、富民强县”的总体要求,突出工业强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培育纺织、制药、食品、酿造、山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符合我县县情的发展道路。

  --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把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扶贫攻坚等机遇,认真研究扶持优惠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把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从城乡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和激励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招商引资,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坚持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走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域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最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解决我县资源瓶颈问题。

  --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三、主要目标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的总体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

  --GDP:预期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1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2.3%,人均GDP达到9234元,年均增长11.9%,比“九五”期末人均GDP增长1.35倍,实现翻番。三次产业比重由35.0:35.0:30.0:,调整为27.0:41.0:32.0。

  --财政收入达到10287万元,年均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18%。增加值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8.5%。

  --农业总产值达到12.57亿元,年均增长6.5%。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6.5%。

  人民生活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5亿元,年均增长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0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平方米,年均增长1.5%,农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年均增长6.4%。社会进步

  --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0.18年,五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达到51%,五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人口平均寿命预期74.5岁,五年提高2岁。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降低1个千分点。全县总人口达到26.1万人。

  --城镇人口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9.8亿元,年均增长25%。

  --城镇居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6%,提高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47.5%,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

  --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