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焦点人物是南宋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宋度宗赵禥。这位赵禥的命运可谓充满了悲剧色彩,令人唏嘘。
在赵禥登基之前,上一任皇帝宋理宗赵昀,历尽艰辛抚养了三个儿子,却不幸天命不济,三位王子均早逝,赵家血脉濒临断绝。身心疲惫的赵理宗无奈之下,只得在王室宗亲中寻找继承人,经过长时间的挑选,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荣王赵与芮的儿子赵禥。赵与芮是宋理宗的同父异母兄弟,两人关系亲密,因此赵禥作为继任者,从血统上是合乎理的。然而,赵禥本人的身体状况却相当糟糕。
赵禥的母亲是赵与芮的妾室黄定喜。当时,赵与芮的正妻因为长时间未能怀孕,心生嫉妒,一旦发现黄定喜怀有身孕,便带着家丁和恶奴迫使她堕胎。黄定喜本是低微的陪嫁丫鬟,根本无法预料到腹中的婴儿,日后竟会成为大宋的帝王。尽管如此,黄定喜坚持忍受药物的折磨,最终生下了赵禥。由于长期服药,赵禥天生体弱,四肢无力,五岁时才开始学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也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如此体弱、愚笨的人继位,显得极为荒唐。然而,皇权至上的现实让宋理宗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毕竟赵禥是他最亲近的血脉,不能轻易将皇位交给外人。
为了培养赵禥,宋理宗多次召集名师进行辅导,但事与愿违,赵禥的愚笨并未有所改善。即使教导了多年,他依然连最基础的加减法都无法熟练掌握,常常令宋理宗感到气愤。南宋的大臣们自然也看在眼里,心中焦急,纷纷上疏劝谏,建议宋理宗另择贤能之子继位。然而,这种忠言逆耳之举却让宋理宗感到愤怒。作为一位曾经从民间起步的皇帝,他自然不愿看到有人质疑自己的合法性。因此,宋理宗毫不手软地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一一削职免职,远调至偏远地区。
事实上,这些敢于直言的大臣,正是从忠诚出发,真心希望宋理宗和赵家能够在未来选择一位合适的皇帝。而宋理宗之所以如此果断地打压这些大臣,也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坚持。在他看来,不管赵禥是否聪明、健康,继承人就是他的亲生骨肉,这一点比一切政治考量更为重要。
在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风雨,身处帝王巅峰的宋理宗早已深知人生百态。他对权力的掌控已经不再热衷,而是选择静享晚年。景定五年,宋理宗去世,赵禥继位成为宋度宗。
展开全文
然而,宋度宗赵禥的治国能力显然与其父不相上下。由于智力缺陷,他几乎无力管理朝政。与其治国理政,赵禥更热衷于享乐。他对美色的追求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根据史书的记载,在他治下,每当嫔妃侍寝过后,第二天早晨常常会看到宫门前跪谢天恩的嫔妃多达二三十人,足见他整日沉浸在后宫的欢愉中,完全没有心思处理政务。尽管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已经显得岌岌可危,赵禥却依然沉迷享乐。为了解决朝政问题,他将政务分派给四位夫人,每位负责一个季度的事务,并任命贾似道为太师,代行皇权。
贾似道本身并不关心国家政务,他最大的兴趣是斗蛐蛐,他甚至著有《促织经》一书,书中详细讲解了蛐蛐的饲养与斗蛐蛐的技巧。在这样一位不理国事的太师和一位懒于治国的皇帝的组合下,南宋王朝的未来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赵禥完全依赖贾似道处理政事,而贾似道也逐渐变得骄横,甚至开始威胁辞职,每当他表现出不满,赵禥便立刻低声下气地挽留。由于赵禥的极度依赖,贾似道愈发恣意妄为,甚至减少上朝的次数,最终由每天上朝改为三天一朝,再到十天一朝。每次贾似道离开朝堂,赵禥都目送他直到消失在远处,才敢坐下处理政务。
与此同时,草原上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已经完成了内部稳定,开始向南宋进军。他先是围攻襄阳,随后包围了樊城。如果这两座战略要地失守,蒙古大军便可直接深入南宋腹地。襄樊的民众拼死抵抗,血洒疆场。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当襄樊被围困长达三年之久时,赵禥竟然毫不知情。原来,贾似道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故意封锁了关于襄樊战事的消息。直到一位宫女冒险传递了消息,赵禥才得知这一重要战局。
得知真相后,赵禥怒不可遏,试图询问贾似道。但贾似道巧妙地转移话题,声称蒙古军早已撤退,甚至将襄樊之事说成是有人恶意捏造的谣言。此时,临安城的上层社会仍沉浸在奢华的宴会和歌舞之中,而远方的襄樊则是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最终,在这种状况下,襄阳城被攻破,赵禥依旧被蒙在鼓里,直到事已无法挽回。
一年后,宋度宗赵禥因长期沉迷酒色和奢靡生活,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福宁殿辞世。临安,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见证了无数帝王的兴衰,而赵禥的死也标志着南宋末期的到来。回望赵禥的一生,除了短暂的纸醉金迷,他并未真正体验过人生的深意,留下的只是深深的叹息,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