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佚名《瑞应麒麟图》
绢本设色,90.4×4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秋,一个名叫榜葛剌的国家派遣使臣来华,跟随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只“麒麟”。尽管明成祖朱棣免去请贺,但还是令宫廷画师画下了这只“麒麟”,并让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撰写《瑞应麒麟颂》。
明·佚名《瑞应麒麟图》(局部)
“榜葛剌”是哪个国家?古人又为何把长颈鹿认为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独角、鹿身、牛尾、通身披鱼鳞。古人多以其为瑞兽而作为吉祥的象征,有“麟趾呈祥”之说,亦用以表示稀有贵重,如“凤毛麟角”。
清·蓝色缎金线绣麒麟图挂屏
68×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麒麟的故事还与孔子有关。相传孔子在出生时,其母梦见麒麟吐书。因此孔子又称麒麟儿,有旺文之意。明代何乔远《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山东曲阜),圣母以绣系麟之角。”因此,“麒麟吐书”成为一种吉祥的祝愿,也有家里添丁的含义。
清·青玉麒麟吐书
高14.5厘米 长22厘米 宽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长颈鹿随着郑和的船队一起到了中国。榜葛剌国是如今孟加拉国的音译。明永乐时,我国曾与榜葛剌国有过多次来往记录,还曾参与调解榜葛剌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郑和的随员巩珍曾这样描述在海外见到的“麒麟”:“麒麟前足高八九尺余,后足高六尺,褊口长颈,举头高一丈六尺,前仰后俯,不可骑乘,两耳边有短肉角,牛尾鹿身,蹄有散跆,食粟豆面饼。”
图|明·佚名《瑞应麒麟图》(局部)
长颈鹿
来源于节目《自然传奇》
虽然明代时的麒麟是长颈鹿,但据殷商甲骨文记载,麟就是鹿类,“获白麟”也可能是捕获白鹿。
关于麒麟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明代这幅《瑞应麒麟图》确实带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透过画纸,看到几百年前人们对于海外异兽的狂想。
转载来自于央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