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塞达的执棒伦敦交响乐团。(王小京/摄)
文 | 高建
在乐团前任音乐总监捷杰耶夫和首席客座指挥丹尼尔·哈丁的带领下,伦敦交响乐团这支英伦三岛的管弦乐王牌造访中国的平均时间间隔不到两年,国内听众不但没有对此审美疲劳,反而热情愈增,一票难求的情况几乎贯穿其2018年中国巡演的每一站。6月21日,在现任首席客座指挥、意大利指挥家诺塞达的执棒下,伦敦交响乐团再度登台国家大剧院,为北京听众带来了初夏时节的听觉盛宴。
上半场的演出以德沃夏克交响诗《正午的女巫》开篇,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晚于绝大多数我们所熟知的德沃夏克音乐作品,具有考量作曲家晚期风格变化的重要意义。尽管精致的配器和流畅的旋律依然俯拾皆是,但音乐所承载的叙事内容和展现出的情绪层面却前所未有地多,在伦敦交响乐团那嬗变多姿的弦乐声部引领下,作品“暗黑童话”的气质扑面而来,性格差异强烈的乐段间又有细致入微的过渡,可以感知到艺术家们在打磨作品时“小题皆要大做”的态度。随后的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完全称得上是一次演绎范本,作为笔者最为欣赏的当代钢琴演奏家之一,担任独奏的叶菲姆·布隆夫曼完美诠释了何为技巧与音乐性的高度平衡。要知道这部修改打磨了超过20年的钢琴协奏曲最终在1863年定稿出版时,李斯特早已完成了由光芒万丈的舞台巨星向宁静深刻的作曲大家的蜕变,虽然作品中依旧不乏电光火石般的炫目技巧,但恰恰是那些具有室内乐气质的精妙问答更加值得珍视和品评。布隆夫曼能以最轻盈的分解和弦烘托醇厚的大提琴与明丽的长笛自由歌唱,同时又能在作曲家留下的多个华彩乐段中,以雷霆万钧之势轰鸣出充溢整个音乐厅的巨大声场。终曲乐段,钢琴作为交响音乐丰满织体的一部分,仿佛马力强劲的助推器一般与管弦乐团的壮丽齐奏相互缠绕裹挟,营造出令人难忘的高峰体验。
无论是从编制体量还是思想深度上,下半场奏响的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十交响曲》都是整场演出的重头戏。可以说正是在这部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才真正实现了一位创作者的全然自由——这种自由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中任何单一际遇,而是体现在巨大篇幅中的从容与纯粹,无论表现形式还是承载内容,“肖十”都摒弃了具象的解读。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首乐章中反常规地选择了“中板”节奏,在并不复杂但跳跃性极强的动机主导下勾勒出一条近半小时的、成拱桥状的力度弧线。伦敦交响乐团稳定的低音提琴声部始终作为音乐的底色,凝实而晦暗,在作曲家对于短笛、高音单簧管和小军鼓那具有鲜明个人风格运用段落,乐团瞬时爆发出最大的能量,将汹涌的暗流激化为滔天巨浪,乍听似声嘶力竭而至凌乱,却始终保持着内部结构与对位的严谨扎实。作为一位擅长演绎歌剧的指挥家,诺塞达非常注重音乐的流动感,他十分清楚这部卓越的作品不需要刻意的强化局部细节来渲染情感,因此充满谐谑气质的二、三乐章处理得清晰而果决,末乐章一慢一快间的情绪对比也拥有了浑然连贯的独特张力。乐团各声部在独奏与轮奏中展现的强悍实力让听者已经意识不到这部作品慑人的难度,这种“被忽略”恰恰就是技巧之于音乐的最高境界。
展开全文
也许在一些乐迷看来,返场演奏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在音乐气质上相比“肖十”的内省构成了一种消解,但没人能否认那圆号弱奏时的坚实音色与双簧管独奏的别致断句是独属于顶级乐团的解读特权。或许伦敦的艺术家正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我们,“音乐给予人们的通感体验是贯穿所有维度的”,台下的观众需要做的,只是用耳朵去感受这一切。
-END-
帕格尼尼:178年后,他仍在“嘲笑”那些试图效仿他的后人
全域开放:音乐院系转型的路径探索 | 争鸣
歌词里的“的”:是de还是di ?
谁在把音乐“废柴”送进音乐学院?
乐感是个什么东西?
姚峰:任何语言都有它的音韵美
众高校试水音乐表演艺术博士
我们都误解了“合唱”这件事
学琴是否一定要“坦途”?——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怎样才能 “打开喉咙”?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